新闻动态

《论持久战》之核心方法论

发布日期:2025-08-07 19:31    点击次数:150
毛主席是哲学家,善于站在哲学的高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所以他看问题的维度,比同时期的革命同志要高很多。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运用主义马克思哲学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圣王之道,系统分析了战争形势,成功预见了战争发展规律,科学解释了中日战争的矛盾与转化,并制定了相应的军事战略战术和政治、经济、文化策略。《论持久战》中所蕴藏的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大模型,即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是我们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掌握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智慧。这篇文章,我们来总结《论持久战》的主要哲学原理和核心方法论,希望文章对大家学习《论持久战》有所启发。

图片

1

对立统一规律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法则)来分析中日民族战争,强调中日双方力量对比的动态转化。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先来看一段原文:

图片

《论持久战》

(一二)这样看来,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这些,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日本的'强'(军事优势)与'弱'(资源匮乏、非正义性)、中国的'弱'(军事劣势)与'强'(正义性、人民支持)构成矛盾双方。其中,日本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主动地位,而中国在战争中处于劣势、被动地位,形成一种抽象的对立统一的军事关系。通过毛主席的辩证分析,大家就知晓了一个客观事实,在中日两国内部,各自同样存在“强”与“弱”的矛盾。日本有强项也有弱项,有优势也有劣势;中国有劣势也有优势,有短板也有长处。毛主席认为,这种矛盾现象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中日矛盾处于变化的状态,可以创造来条件来转化矛盾。即通过正确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等策略方式,来扭转和转化矛盾状态,推动战争进程朝有利于中国方面发展。这就是矛盾对立统一原理在军事中的灵活应用。也就是说,毛主席从哲学理论上,解释了中日战争的现状及趋势,告诉大家为什么是打持久战,为什么中国最终能战胜日本。作为领导者,毛主席把道理讲明白了,把形势说清楚了,把方向指出来了,极大提高大家打胜仗的信心。讲完原理之后,我们来讲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主要内容如下:(1)矛盾普遍性原理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并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要懂得矛盾分析法。(2)矛盾特殊性原理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研究事物的特殊性。(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原理方法论: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还要注意矛盾的变化。(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方法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性,也要看到其统一性,推动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5)矛盾转化规律原理方法论:创造一定的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运用对立统一方法论要注意四点:第一,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矛盾的对立性,也要看到统一性,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坏的一面。第二,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复杂问题时,要分清主次矛盾,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三,动态看待矛盾。矛盾的性质和地位会随条件变化而改变,解决主要矛盾之后,原有的次要矛盾可能会发展为主要矛盾。第四,积极转化矛盾。灰尘不扫它自己不会跑到垃圾桶去,矛盾不去创造条件解决,自己不会自动消除或转化,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转化矛盾,让事情朝自己有利方面转化。

2

量变质变规律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运用量变质变规律来分析中日民族战争,认为,通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力量积累,最终可以实现质的飞跃。我们来看原文的阐述:

图片

《论持久战》

(四一)在第一阶段,向下的东西是旧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量上。向上的东西是新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质上。这第二种变化,就给了我们以能够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四三)第二阶段,上述双方的变化将继续发展,具体的情形不能预断,但是大体上将是日本继续向下,中国继续向上。……这个第二阶段,也许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敌我力量对比将发生巨大的相反的变化,中国将逐渐上升,日本则逐渐下降。那时中国将脱出劣势,日本则脱出优势,先走到平衡的地位,再走到优劣相反的地位。由此可见,毛主席运用量变质变规律来分析中日战争的发展逻辑,经过辩证分析得出一个科学结论:

图片

《论持久战》

(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用一句来概括就是:中日战争必定是持久战,还要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但最终的结果是日本必败,中国必胜。这就是毛主席高明的地方,他老人家把中日战争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彻底讲清楚了,敏锐而远见,深刻而通透,严谨而睿智,给人一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逻辑自洽。其结论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是有哲理理论做支撑的,充满逻辑性、严谨性和连贯性,非常具有说服力。而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有些人也认为中日战争是打持久战,但是他们没能解释清楚其中的内在逻辑,论断显得非常苍白无力,更提不出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和正确的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策略。讲完原理之后,我们来讲量变质变规律的方法论,主要内容如下:(1)量的积累是质变的前提方法论:注重量的积累,认识到质变需要时间和耐心。(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把握质变的临界点,主动创造条件促成质变。(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方法论: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关注质的飞跃,统筹兼顾,避免片面性。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我们运用量变质变规律的方法论,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避免急躁冒进,事物的质变,需要量的积累,不能拔苗助长。第二,警惕量变停滞,如果忽视量的积累,那么质变将难以实现,没有发达显赫时,要善于积蓄自己的力量。第三,把握质变时机,当事物来到临界点,要敢于主动作为,避免错失机遇。关节点上,要果断出击,不要犹豫不决。第四,关注质变后的新阶段,质变后要重新认识新的量变规律,推动持续发展。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中日战争,并把中日战争合理设想为三个阶段。主义马克思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同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一样,也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其根据就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本质上都是矛盾的发展过程,而矛盾的发展过程都要经历从潜在到展开及尖锐化再到矛盾解决这样三个阶段。”[1]从哲学理解角度分析,否定之否定规律同样可以解释中日战争矛盾出现、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即解释战争三个不同阶段的矛盾变化。我们来看一段原文:

图片

《论持久战》

(三五)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战略退却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主席认为,中国军队在第一阶段,要学会保存实力,因为此阶段敌人军事实力很强,处于战略进攻时期,我方军事实力较弱,要尽量避开敌人锋芒,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从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来讲,这是中日战争矛盾从潜在到爆发阶段。中国军队在第二阶段,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壮大革命武装队伍,为战略反攻积蓄力量。因为,日本也没有能力吃掉中国,中国也没有能力立马打败日本,形成一种军事僵持的状态,进入战略对峙阶段。从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来讲,这是中日战争矛盾从尖锐到平衡阶段。中国军队在第三阶段,要主动向敌人发起战略反攻,把日军驱逐出境,解放全中国。因为,中国力量积蓄从量向质跃升了,从局部优势转向整体优势,具备反攻敌人的条件。从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来讲,这是中日战争矛盾的转化和解决阶段。毛主席把抗日战争划为三个阶段,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原理,体现战争发展规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曲折式发展的矛盾逻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